Robert W

独立开发者 - 上路小结

Struggling to survive.


我是个新手,纯粹的纸上谈兵. 如果有高人愿意指正,后学万分感谢.


所以对于程序员和工程师背景的从业者,如何持续的获取流量,是独立开发者的面对的首要问题,主要矛盾.

在目前AppStore超过400W个Apps获客,需要分析流量来源,想一切可能得办法,尽能力范围内一切的手段,提高流量.


同样的应用,排在搜索榜前面的就能印钞,排在后面的,就没有流量,没有流量,就没有收入,这和App 质量,功能无关.

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.

举个简单例子:AI 女友. 市面上已有AI 女友多如牛毛,但大部分的流量都在top10. 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减小压力,控制成本,收入的瓶颈更多的是技术,质量,功能等内部的条件和因素.

相对的,在AppStore榜单后位的App的的问题则恰巧相反. 问题在如何获客,如何找到对应的流量增长点.

如何在前面的巨人盆里,获得那点撒出来的汤.

具体到App上架前后的布局,

  • 要么走量产的矩阵思路,高复用,低成本,堆量的策略. 抄抄抄,抄了一个继续下一个,反正只要做好马甲包各种查重管理,虫群可以吞象.
  • 要么走精品路线,不搞伟哥式的策略. 精力和成本都下到ASO,苹果编辑推荐,长短视屏平台,Google SEO,Facebook等各类正常"有机肥"导流上.

对一个App来说

  • 能上英语搜索结果的top10,就相当于苹果给你发了执照,可以印钞. 能有一款上top3,则可以赚到一份互联网头部公司工资水平的收入.
  • 如果这个top3是a.) 热门词(如"AI", "GPT") b.) 特定行业,工具(如"PDF", "调音") 3.) 常用词(如"新闻","日历")等,那就是大量的财富. 在对应关键字流量尚未枯竭前,钱是花不完的.

世间之事,大抵如此. 虽说"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", 但是未发小苗熬不过寒冬,大多数土木建筑,多为不到百余年的小屋,才是常态.

一个App,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. 处于流量顶端之时,如果你的App没有好的品牌效应(简单说,没有私域粉丝),你的蛋糕会被后来强势资本介入,介入后就没有你的事了.


那么,作为独立开发者,面对马太福音的铁律,我们可以做些什么?

  • 和巨人比对具体Niche市场的了解,赌这个领域不大,以至于他们的开发运维成本的利润无法支持成规模的团队
  • 和同为indieDev的道友比获客,赌这个领域不小,一旦投入时间,金钱,精力,我能找到足够多的需求方.
  • 花80%的精力应该花在
    • 选品
    • 竞品分析
    • marketing策略
    • 快速验证市场大小
    • 了解各种流派,套路,渠道.
    • 剩下20%的精力,再去卷App质量.

那么是否可以得到结论,App质量残次,功能拉胯,并不影响经济收益呢? 可以说,跟App品类有关: 群主在他的文章中,说到有的品类,如工具类,天花板就那么高,适合矩阵流.如读书,AI聊天 有的品类,则适合精品流,如iDaily, news App,但是你得支撑冬天过后,其他同道人坚持不住的时候.

和App质量以及功能有关的,更多在于用户存留,AppStore的推荐,以及长期的口碑.

---

现在开发者经常有两类极端。第一类,热衷于做高口碑产品,有自己的小品牌,而对盈利模式不擅长或者不屑一顾;第二类,热衷于流量变现,有很好的变现经验,但是所有产品都是抄的,而对做出有口碑的 IP 不屑一顾。

能同时做好上面两件事的人,才是未来“少数而正确的胜出者”。而从长远来讲,第一类人会比第二类人能走得更远。
Tagged with: